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全球】2009諾貝爾化學獎

  一名以色列女性和兩名美國人以各自獨立從事的核糖體研究摘取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核糖體,生命細胞內的蛋白質生產者。三名獲獎者在各自的漫長旅途上尋獲「金鑰匙」,成功破解蛋白質合成之謎的「最後一塊碎片」。

  約納特:孤獨旅行者

  以色列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以涉及核糖體結構的開創性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3.7萬美元)獎金的三分之一。

  發布會現場演示的幻燈片上,約納特的照片旁寫著一行字:「先驅約納特:1980年─1990年,孤獨旅程。」評審委員會說,約納特在20世紀80年代率先對核糖體展開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獨的旅行者。

  約納特告訴大家,「得知獲獎,非常、非常開心。在過去幾十年研究過程中,每當有所發現,感覺都
妙不可言」。

  約納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個貧窮猶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幾乎沒受過教育,但支持女兒好好念書。
父親過世後,約納特隨家人遷往特拉維夫。

  約納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別獲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和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68年獲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X光結晶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研究,1970年在以色列創辦當地唯一 一間蛋白質結晶學實驗室。

  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約納特是第四名女性獲獎者,先前3人分別為瑪麗‧居里及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施泰茨:解決「相位問題」

  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施泰茨以涉及核糖體相位的研究成果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三分之一獎金。

  評審委員會說:「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決(這一研究中的)‘相位問題’(phaseproblem)。」

  施泰茨告訴德新社記者,接到來自瑞典的通知電話時,他正打算去體育館健身。「電話那頭建議我別去健身,因為接下來會有不少電話找我。」

  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現為耶魯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結晶學。施泰茨利用X光結晶學和分子生物學摸清蛋白質及核酸的構造和運行機制,有助于人們理解基因表達、複制和重組。

  拉馬克里希南:造「尺子」的人

  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以一把「尺子」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三分之一獎金。

  評審委員會說,拉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體研究得以精確測量一些數值,從而突破了先前的局限。

  得知自己獲獎時,拉馬克里希南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個玩笑吧!」他隨後告訴瑞典廣播電台記者,自己還沒來得及把這消息告訴妻子。

  發布會現場幾名專家說,核糖體研究「相當複雜」。為獲取先前難以獲取的生物信息,3名獲獎者皆巧妙設計了不少“把戲”,而拉馬克里希南的“尺子”便是其中之一。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生于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吉登伯勒姆,1971年獲印度巴羅達大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美國俄亥俄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設在英國劍橋大學的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生物學研究員。

  核糖體──生命化學工廠中的工程師

  生命體就像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精密的儀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而這一切,就要歸功于仿佛扮演著生命化學工廠中工程師角色的「核糖體」:它翻譯出DNA所攜帶的密碼,進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分別控制人體內不同的化學過程。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7日介紹說,三位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DNA(脫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類,因分子中含有脫氧核糖而得名。生物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里都有DNA分子,它們對于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棵植物或者一個細菌而言,都至關重要,因為這些DNA分子決定了生命體的外貌及功能。DNA是幾乎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基礎,它存儲了大量的「指令」信息,能引導生物的發育和生命機能的運作。但是在生命體中,DNA所含有的指令就像一張寫滿密碼的圖紙,只有經核糖體的翻譯,每條指令才能得到明確無誤的執行。

  具體而言,核糖體的工作,就是將DNA所含有的各種指令翻譯出來,之後生成任務不同的蛋白質,例如用于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免疫系統中的抗體、胰島素等激素、皮膚的膠原質或者分解糖的黴等等。人體內有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形式與功能,在化學層面上構建並控制著生命體。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說,三位科學家都採用了X射線蛋白質晶體學的技術,標識出了構成核糖體的成千上萬個原子。這些科學家不僅讓我們知曉了核糖體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層面上揭示了核糖體功能的機理。「認識核糖體內在工作的機理,對于科學理解生命非常重要。這些知識可以立刻應用于實際。」

  基于核糖體研究的有關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細菌的核糖體功能得到抑制,那麼細菌就無法存活。在醫學上,人們正是利用抗生素來抑制細菌的核糖體從而治療疾病的。評委會說,三位科學家構築了三維模型來顯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體功能的,「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幫助減輕人類的病痛,拯救生命。」

【全球】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赫塔·米勒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星期四下午揭曉,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uller)獲得了這一殊榮。以表彰她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權益被剝奪了的人群的生活。

  今年56歲的穆勒,1953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她的母親曾被關押在一個前蘇聯的勞改營5年,她自己也在拒絕當局要求作一個情報人員後,受到前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統治時期秘密警察的騷擾,進而在1982年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名為《低地》的短篇小說集,但立即遭到了羅馬尼亞當局的審查和刪減。

  在1984年,未刪減版本在德國發行,受到讀者歡迎。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在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獨裁統治之下長大的經歷。由於她多次對當局提出批評而受到秘密警察的侵擾,穆勒和她的丈夫1987年離開了羅馬尼亞移居德國。

  穆勒的作品曾多次獲得歐洲文學方面的獎項和不來梅文學獎。而此次她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140萬美元)。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依然將在今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一天舉行。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全球】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奧利佛·E·威廉森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2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和奧利弗·伊頓·威廉森(Oliver E. Williamson),以表彰他們在經濟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說: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上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奧斯特羅姆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她是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威廉森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作為美國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埃莉諾‧奧斯特羅姆1933年出生于美國,現在是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78歲的奧利弗‧伊頓‧威廉森同樣來自美國,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據諾貝爾獎網站公布,他們的獲獎理由是:其研究証明經濟分析可以更清晰地顯示社會組織的結構。實際上,兩位學者研究的都是經濟治理,只是一個側重于公共資源,一個側重于關于企業的邊際分析。

  國內著名經濟學家梁小民表示,盡管諾貝爾獎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相對比較複雜,但和實際都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比如今年奧斯特羅姆分析的「政府資源」,與目前的水資源、空氣污染治理密切相關,對于日常經濟生活有特別的指導意義。

  男性壟斷局面被改寫

  從1968年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歷來都是男性的天下。已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曾總結過獲獎的三大條件:首先是「男性」,然後是「美國公民」,最後「在芝加哥大學受過教育,或者在此教過書」。

  迄今為止,在62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有42名來自美國,超過50人得獎時在美國工作,只有兩人來自發展中國家,而且他們分別在美國和英國工作。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個新的時代終于在昨天開啟。雖然仍是兩位美國人獲獎,但首位獲獎女性的出現,令所有旁觀者感到詫異。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由男性壟斷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歷史被改寫,盡管熱衷政治領域研究的奧斯特羅姆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過在政治與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她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偶然中的必然。」

  金融危機後的制度反思

  有評論指出,經濟學獎揭曉之後,不但結束了2009年諾貝爾獎的頒發,更使本屆的「黑馬」特色貫徹到底。因為此前,女作家穆勒獲文學獎和奧巴馬獲和平獎,都曾經讓媒體大呼意外。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樣如此,此前的六大熱門居然全部落選,其中還包括被稱為「效率市場理論之父」的美國經濟學家法馬。昨天記者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多時,發現關于兩位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文翻譯很難找到。甚至連李稻葵都承認,他過去對奧斯特羅姆的名字與相關著述並不熟悉。

  經濟學家梁小民則表示,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研究制度的經濟學家,只能說反映了全球金融危機背後的制度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源還是在制度上,現在我們有很多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里發生了問題,而這些問題背後的根源都在企業治理結構上,也就是企業的制度問題。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全球】KUSO也可以很科學-搞笑諾貝爾獎頒獎摟!

E.M.C.菁英管理委員會 編輯採訪組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二年級 詹玉荃/整理撰稿


KUSO也可以很科學-搞笑諾貝爾獎頒獎摟!

  或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諾貝爾獎,但是「搞笑諾貝爾獎」你可能就不知道了。

  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在1991年首次舉辦,主辦單位是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 (AIR),其名借用自「不名譽」(ignoble),本身就帶有貶低意味,雖然如此,但是搞笑諾貝爾獎的得獎主題,也都曾被刊在權威的專業學術期刊上的發表,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搞笑諾貝爾獎」是一項另類的榮譽,雖然沒有獎金,但卻能從正牌的諾貝爾獎得主手中領獎。

  今年的頒獎日期是在10月2號,頒出的獎項有經濟學獎、數學獎、獸醫獎、和平獎、化學獎、醫學獎、生物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公共衛生獎,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公共衛生獎「胸罩型防毒面具」,文學獎「對駕照(Prawo Jazdy)開出50張罰單的愛爾蘭國家警察」,化學獎「如何用龍舌蘭做出鑽石」

  其實台灣還曾得過「搞笑諾貝爾和平獎」喔,1995年的搞笑諾貝爾和平獎是頒給「台灣立法院」,得獎理由是表彰台灣立法院證明了互相拳打腳踢使政客能夠比透過向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取得更多利益,簡單的說就是台灣的政客忙於國家內部的爭鬥,而讓台灣對他國的和平有莫大的貢獻;還有2008年的搞笑諾貝爾化學獎,台北巿立萬芳醫院洪傳岳院長證明了可樂不會殺死精子,因此榮獲此獎。

  搞笑諾貝爾獎用看似「科學」的方法,來頒發各個「KUSO」的獎項,得獎的理由看似好笑但卻說的頭頭是道,也比起正統的諾貝爾獎,還更富創意及想像力的頒獎活動。

  看到這些獎項,喜歡搞怪的同學們是不是也躍躍欲試了呢?

參考資料:

搞笑諾貝爾獎網站http://www.improb.com/
搞笑諾貝爾獎得獎者列表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0%9E%E7%AC%91%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5%BE%97%E7%8D%8E%E8%80%85%E5%88%97%E8%A1%A8

【全球】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E.M.C.菁英管理委員會 編輯採訪組
真理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二年級 劉子豪/整理撰稿


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簡介:

  諾貝爾獎創立於1901年,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Alfred Bernhard Nobel) 的遺囑以其部分遺囑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諾貝爾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因發明硝化油引爆劑、硝化甘油固體炸葯和膠狀炸葯等,被譽為“炸葯大王”。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與往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 1000 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依然將在今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一天舉行。除和平獎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以外,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



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人共三位。授予其中一名中國香港科學家高錕(Charles K. Kao)和兩名美國科學家博伊爾(Willard S. Boyle)和喬治-E-史密斯George E. Smith)。科學家Charles K. Kao 因為“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 而獲獎,科學家因博伊爾和喬治-E-史密斯因“發明了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CCD” 獲此殊榮。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目前供職於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和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博伊爾和喬治-E-史密斯分別出生於1924年和1930年,兩名科學家都在美國貝爾實驗室進行科研和工作。科學家高錕將獲得一半的獎金,博伊爾和喬治-E-史密斯將分享剩下的一半獎金。



光纖之父 香港之光


高錕奪諾貝爾物理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六日宣佈,將二○○九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有“光纖之父”之稱的英國華裔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以及兩位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高錕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作出了突破性成就。

高錕獲得一半獎金

  高錕與威拉德•博伊爾、喬治•史密斯三人總共獲得相當於一百四十萬美元的獎金,其中一半獎金(七十萬美元)歸高錕所有,威拉德•博伊爾喬治•史密斯則分享其餘一半款項。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稱,高錕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努德格倫用一根光纖電纜形象地解釋了高錕的重要成就:早在一九六六年,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網際網絡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美科學家發明CCD

  另一位評委英厄馬爾•倫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數碼照相機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另兩位科學家的成就。他說,博伊爾和史密斯一九六九年共同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這個感測器好似數碼照相機的電子眼,通過用電子捕獲光線來替代以往的膠片成像,攝影技術由此徹底革新。此外,這一發明也推動了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疾病診斷、人體透視及顯微外科等領域都有廣泛用途。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還撥通了博伊爾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八十五歲高齡的博伊爾表示,能夠成為今年的獲獎者他非常激動,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獲得諾貝爾獎。

用玻璃纖維製光纖


  高錕被譽為“光纖之父”。早在一九六六年,高錕就在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於通訊的理論。簡單地說,就是提出以玻璃製造比頭髮絲還細的光纖,取代銅導線作為長距離的通訊線路。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場革命。隨後第一個光纖系統於一九八一年成功問世,高錕“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高錕還開發了實現光纖通訊所需的輔助性子系統。他在單模纖維的構造、纖維的強度和耐久性、纖維連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擴散均衡特性等多個領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號在無放大的條件下,以每秒億兆位元傳送至距離以萬米為單位的成功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