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以色列女性和兩名美國人以各自獨立從事的核糖體研究摘取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核糖體,生命細胞內的蛋白質生產者。三名獲獎者在各自的漫長旅途上尋獲「金鑰匙」,成功破解蛋白質合成之謎的「最後一塊碎片」。
約納特:孤獨旅行者
以色列女科學家阿達‧約納特以涉及核糖體結構的開創性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3.7萬美元)獎金的三分之一。
發布會現場演示的幻燈片上,約納特的照片旁寫著一行字:「先驅約納特:1980年─1990年,孤獨旅程。」評審委員會說,約納特在20世紀80年代率先對核糖體展開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獨的旅行者。
約納特告訴大家,「得知獲獎,非常、非常開心。在過去幾十年研究過程中,每當有所發現,感覺都
妙不可言」。
約納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個貧窮猶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幾乎沒受過教育,但支持女兒好好念書。
父親過世後,約納特隨家人遷往特拉維夫。
約納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別獲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化學學士學位和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68年獲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X光結晶學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從事研究,1970年在以色列創辦當地唯一 一間蛋白質結晶學實驗室。
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約納特是第四名女性獲獎者,先前3人分別為瑪麗‧居里及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施泰茨:解決「相位問題」
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施泰茨以涉及核糖體相位的研究成果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三分之一獎金。
評審委員會說:「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決(這一研究中的)‘相位問題’(phaseproblem)。」
施泰茨告訴德新社記者,接到來自瑞典的通知電話時,他正打算去體育館健身。「電話那頭建議我別去健身,因為接下來會有不少電話找我。」
施泰茨1940年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現為耶魯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結晶學。施泰茨利用X光結晶學和分子生物學摸清蛋白質及核酸的構造和運行機制,有助于人們理解基因表達、複制和重組。
拉馬克里希南:造「尺子」的人
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以一把「尺子」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三分之一獎金。
評審委員會說,拉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體研究得以精確測量一些數值,從而突破了先前的局限。
得知自己獲獎時,拉馬克里希南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個玩笑吧!」他隨後告訴瑞典廣播電台記者,自己還沒來得及把這消息告訴妻子。
發布會現場幾名專家說,核糖體研究「相當複雜」。為獲取先前難以獲取的生物信息,3名獲獎者皆巧妙設計了不少“把戲”,而拉馬克里希南的“尺子”便是其中之一。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生于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吉登伯勒姆,1971年獲印度巴羅達大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美國俄亥俄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設在英國劍橋大學的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生物學研究員。
核糖體──生命化學工廠中的工程師
生命體就像一個極其複雜而又精密的儀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而這一切,就要歸功于仿佛扮演著生命化學工廠中工程師角色的「核糖體」:它翻譯出DNA所攜帶的密碼,進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分別控制人體內不同的化學過程。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7日介紹說,三位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阿達‧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的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DNA(脫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類,因分子中含有脫氧核糖而得名。生物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里都有DNA分子,它們對于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棵植物或者一個細菌而言,都至關重要,因為這些DNA分子決定了生命體的外貌及功能。DNA是幾乎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基礎,它存儲了大量的「指令」信息,能引導生物的發育和生命機能的運作。但是在生命體中,DNA所含有的指令就像一張寫滿密碼的圖紙,只有經核糖體的翻譯,每條指令才能得到明確無誤的執行。
具體而言,核糖體的工作,就是將DNA所含有的各種指令翻譯出來,之後生成任務不同的蛋白質,例如用于輸送氧氣的血紅蛋白、免疫系統中的抗體、胰島素等激素、皮膚的膠原質或者分解糖的黴等等。人體內有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它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形式與功能,在化學層面上構建並控制著生命體。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說,三位科學家都採用了X射線蛋白質晶體學的技術,標識出了構成核糖體的成千上萬個原子。這些科學家不僅讓我們知曉了核糖體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層面上揭示了核糖體功能的機理。「認識核糖體內在工作的機理,對于科學理解生命非常重要。這些知識可以立刻應用于實際。」
基于核糖體研究的有關成果,可以很容易理解,如果細菌的核糖體功能得到抑制,那麼細菌就無法存活。在醫學上,人們正是利用抗生素來抑制細菌的核糖體從而治療疾病的。評委會說,三位科學家構築了三維模型來顯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體功能的,「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幫助減輕人類的病痛,拯救生命。」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全球】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
赫塔·米勒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星期四下午揭曉,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uller)獲得了這一殊榮。以表彰她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權益被剝奪了的人群的生活。
今年56歲的穆勒,1953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她的母親曾被關押在一個前蘇聯的勞改營5年,她自己也在拒絕當局要求作一個情報人員後,受到前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統治時期秘密警察的騷擾,進而在1982年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名為《低地》的短篇小說集,但立即遭到了羅馬尼亞當局的審查和刪減。
在1984年,未刪減版本在德國發行,受到讀者歡迎。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在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獨裁統治之下長大的經歷。由於她多次對當局提出批評而受到秘密警察的侵擾,穆勒和她的丈夫1987年離開了羅馬尼亞移居德國。
穆勒的作品曾多次獲得歐洲文學方面的獎項和不來梅文學獎。而此次她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140萬美元)。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依然將在今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一天舉行。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星期四下午揭曉,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uller)獲得了這一殊榮。以表彰她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權益被剝奪了的人群的生活。
今年56歲的穆勒,1953年出生於羅馬尼亞。她的母親曾被關押在一個前蘇聯的勞改營5年,她自己也在拒絕當局要求作一個情報人員後,受到前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統治時期秘密警察的騷擾,進而在1982年發表了她的處女作——名為《低地》的短篇小說集,但立即遭到了羅馬尼亞當局的審查和刪減。
在1984年,未刪減版本在德國發行,受到讀者歡迎。她的作品反映了她在羅馬尼亞齊奧塞斯庫獨裁統治之下長大的經歷。由於她多次對當局提出批評而受到秘密警察的侵擾,穆勒和她的丈夫1987年離開了羅馬尼亞移居德國。
穆勒的作品曾多次獲得歐洲文學方面的獎項和不來梅文學獎。而此次她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140萬美元)。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依然將在今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一天舉行。
訂閱:
文章 (Atom)